拟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洪河北路585号东院二期门诊医技住院综合楼(主楼和裙楼地下3层、主楼地面13层、裙楼地面4层)负二层北部设置核医学科影像中心,主要包含储源室、分装标记注射室、注射后等候室(含病卫)、PET/CT机房及控制室、抢救兼运动负荷室(含病卫)、留观室(含病卫)、SPECT/CT机房及控制室、放射性废物暂存间(含放射性废物转运间)等,同时在负三层中部建设衰变池。
医院拟外购99mTc用于SPECT/CT显像诊断,日最大操作量为4.88×1010Bq,日等效最大操作量为4.88×107Bq,年最大操作量为1.47×1013Bq;外购18F、64Cu用于PET/CT显像诊断,其中18F日最大操作量为3.33×1010Bq(含备药量),日等效最大操作量为1.33×107Bq(含备药量)、年最大操作量为9.99×1012Bq(含备药量);64Cu日最大操作量为7.40×108Bq,日等效最大操作量为7.40×106Bq,年最大操作量为3.70×1010Bq。核医学科影像中心日等效最大操作量为6.95×107Bq,为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
医院拟分别在PET/CT机房和SPECT/CT机房内新增使用1台PET/CT和SPECT/CT用于图像采集,最大管电压均为140kV,最大管电流均为900mA,均属于Ⅲ类射线装置。
医院拟使用3枚68Ge放射源对PET/CT进行校准,装源活度分别为9.25×107Bq×1枚+4.625×108Bq×2枚,均属于Ⅴ类放射源。
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101.7万元。
|
一、主要辐射安全防护措施及环保措施
(一)核医学科影像中心各功能用房四周墙体为240~370mm实心砖墙+2~6mm铅当量硫酸钡,顶部和底部为220~260mm混凝土;防护门屏蔽效能为5~15mm铅当量;PET注射窗屏蔽效能为40mm铅当量,手套箱6个防护面屏蔽效能均为60mm铅当量;SPECT注射窗屏蔽效能为10mm铅当量,手套箱6个防护面屏蔽效能均为5mm铅当量;PET/CT机房和SPECT/CT机房观察窗均为15mm铅当量;储源室1、2内分别设置有1个20mm铅当量的储源铅柜。
(二)设置应急冲淋、储源室、PET分装标记注射室、SPECT分装标记注射室、患者走道、PET注射后等候室、SPECT注射后等候室、抢救室(兼运动负荷室)、留观室、病卫、放射性废物暂存室、放射性废物转运室、PET/CT机房、SPECT/CT机房、衰变池为控制区;设置更衣/缓冲间、走道、更衣室、设备间、控制室、SPECT/CT更衣室、设备间、PET/CT控制室、医护走道、医护工作室、阅片室、资料室、库房、SPECT/CT控制室、值班室、卫生间、衰变池控制室和检修间等为监督区。控制区进出口处应设立醒目的警告标志,制定适用于控制区的职业防护与安全管理措施,运用行政管理程序和实体屏障限制进出控制区;监督区进出口处应设立表明监督区的标牌,以黄线警示监督区的边界。
(三)根据诊疗需求和病人实际情况制定最优化的诊疗方案,在满足诊疗要求的前提下,选择合理可行尽量低的放射性药物注射或给药量,减少辐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受照射剂量,也避免病人受到额外剂量的照射。
(四)核医学科影像中心采取门禁系统、视频监控和对讲装置、通排风系统、电离辐射警告标志、PET/CT和SPECT/CT机房设置工作状态指示灯等安全措施,配备专用手套箱、源库、储源铅罐、放射性废物衰变桶等。
(五)放射性药物或放射源放置于源库双人双锁的保险柜铅罐内暂存,日常期间由值班人员巡视检查,出入口安装红外监控摄像头及防盗入侵报警装置。源库应采取防火、防水、防盗、防丢失、防破坏、防射线泄漏的“六防”安全措施。
(六)辐射工作人员通过专业培训,在有负压专用手套箱内进行放射性药物操作;操作台、地面选用易于清污的材料,每次操作完成后进行表面污染监测并进行去污;注射窗药品操作台上及托盘内,在操作过程中垫上一次性、容易吸附溅洒液体的厚纸,每次完成注射工作后,将其放入放射性废物桶内。
(七)医护人员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配备X-γ辐射剂量率监测仪、表面污染监测仪、固定式剂量报警仪、个人剂量计、个人剂量报警仪等设备监控辐射环境和个人剂量。
(八)项目施工期主要采用******医院原有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生活污水,采用回收利用、收集清运等方式处理固体废物。
(九)核医学科影像中心拟设置5套放射性废气排风系统,屋顶共5个排风口。第1支主要用于收集分装标记注射室2台手套箱的废气(屋面风机编号为EA-B2/1-1),手套箱顶壁均自带有活性炭过滤装置;第2支排风管道主要用于收集SPECT/CT机房和PET/CT机房、控制室、更衣室区域的废气(屋面风机编号为EA-B2/1-2);第3支排风管道主要用于收集储源室外走廊及分装标记注射室、放射性废物暂存间的废气(屋面风机编号为EA-B2/1-3);第4支排风管道主要用于收集PET和SPECT注射后等候室、抢救兼运动负荷室、检查后留观室、患者走廊区域的废气(屋面风机编号为EA-B2/1-4);第5支排风管道主要用于收集该场所患者专用卫生间的废气(屋面风机编号为EA-B2/1-5)。本项目影像中心5套放射性废气排风管道分别通过核医学科西侧的排风井在门诊医技住院综合楼屋面经过活性炭吸附+高效过滤装置后高于屋面排放(距地面约70.75m)。所有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内应保持负压和各区之间的压差,确保气流自清洁区向监督区再向控制区流动,防止造成交叉污染。放射性废气过滤设备应定期进行维保,并对其有效性进行校验,及时更换失效滤芯,确保实时有效。
核医学科影像中心放射性废水含18F、99mTc、64Cu,半衰期均小于24h,通过专门的管道收集排入衰变池封闭衰变超过30******医院原有污水处理设施处理。
核医学科影像中心产生的带放射性药物的固体废物、废活性炭、过滤器废过滤网等放射性固体废物含18F、99mTc、64Cu,半衰期均小于24h,分类收集后采用专用塑料袋收纳、密封,及时转运至放射性固废间暂存衰变超过30天,经监测辐射剂量率满足所处环境本底水平,β表面污染小于0.8Bq/cm2后作为医疗废物处理;废校准源由厂家或有资质的单位回收处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交市政环卫部门统一清运。
二、环境影响预测分析
本项目施工期施工量小,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后,对环境影响很小。
经计算,手套箱外表面30cm处人员操作位周围的剂量当量率小于2.5μSv/h,非正对人员操作位表面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小于25μSv/h,防护门、注射窗、观察窗和墙壁外表面30c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小于2.5μSv/h******居留的设备间等区域周围剂量当量率应小于10μSv/h,满足《核医学辐射防护与安全要求》(HJ1188-2021)要求。
经预测,辐射工作人员及公众受到的附加有效剂量分别小于5.0mSv/a和0.1mSv/a的剂量约束值。
本项目运行期产生的放射性废气经过滤、吸附处理后对环境影响很小;放射性废水经衰变池衰变后可满足《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表2中总β≤10Bq/L******医院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表2中的预处理标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厂界噪声可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标准要求;放射性固体废物、废放射源和生活垃圾可得到妥善处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