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主要影响:运行期的电磁环境(工频电场、磁场)及噪声;施工期的噪声、扬尘、废水、固体废弃物及生态等。 二、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加强对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环保教育,增强其生态环保意识。施工人员要注意生产和生活用火,以免引发火灾,造成对植被和生境的重大破坏。 (2)开挖作业时采取分层开挖、分层堆放、分层回填的方式,做好表土剥离、分类存放。 (3)材料运输应充分利用现有公路,减少临时便道的开辟。材料运至施工场地后,应合理布置,减少临时占地。 (4)基础开挖,分层开挖、分层堆放,表层土壤单独开挖,妥善堆存,用于施工结束后植被恢复覆土。 (5)圈定施工活动范围,避免对周边区域植被造成破坏,减少植被破坏面积以及树木的砍伐;减少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产生,及时清除多余的土方和石料,运走生活垃圾,以减轻对植被的占压、干扰和破坏;对表层土壤用草袋进行装填,用于后期塔基处的绿化。 (6)牵张场占地区一般选择植被稀疏地形平缓的区域,同时采用铺垫彩条布进行防护。 (7)施工现场使用带油料的机械器具时,定期检查设备,防止含油施工机械器具的油料跑、冒、滴、漏等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8)施工结束后,应及时清理施工现场,对线路塔基周围土地及施工临时用地进行绿化处理,恢复临时占用土地原有使用功能。根据当地的土壤及气候条件,选择当地的乡土植物对施工用地进行植被恢复,进一步降低工程对植被造成的不利影响。 2、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期主要采取如下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尽量减少施工期扬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1)施工场地设置围挡,定期洒水,遇到四级或四级以上大风天气,停止土方作业,同时作业处覆以防尘网。 (2)加强材料转运与使用的管理,合理装卸,规范操作,在易起尘的材料堆场,采取密闭存储或采用防尘布苫盖,以防止扬尘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3)运输车辆按照规划路线和时间进行物料等的运输,采取遮盖、密闭措施,减少其沿途遗洒,不超载,经过村庄等敏感目标时控制车速。 (4)建筑施工场地严格执行“8个100%”措施,即施工工地周边围挡、裸露土地和物料堆放覆盖、土方开挖湿法作业、路面硬化、出入车辆清洗、渣土车辆密闭运输、非道路移动工程机械尾气达标排放、建筑垃圾规范管理达到100%。 3、水污染防治措施 (1)线路施工人员租用周边民房,产生的生活污水依托民房内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处理。 (2)做好施工场地周围的拦挡措施,避免雨季开挖作业。 (3)尽量选用商品混凝土。塔基周围设置沉砂池,使产生的废水经充分沉淀后回用。 (4)将物料、车辆清洗废水等集中,经过沉淀处理后用于洒水抑尘。 (5)基坑废水经沉淀静置后,上层水可回用于场地用水,下层水悬浮物含量高,设预沉池,沉淀去除易沉降的大颗粒泥沙,如有含油生产废水进入,则先经隔油处理,再与经预沉淀的含泥沙生产废水混合后集中处理。 4、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单位做到文明施工,加强施工期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控工作,并接受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管理。 (2)施工单位应尽量选用先进的低噪声设备,控制施工场界噪声符合《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要求; (3)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要求,加强施工噪声的管理,做到预防为主,文明施工,禁止夜间施工,最大程度减轻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施工中应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护保养,避免由于设备性能差而增大机械噪声的现象发生。 5、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期间施工人员日常生活产生的生活垃圾应集中堆放,委托当地环卫部门定期清运。施工期设置一定数量的垃圾箱,以便分类收集。 (2)施工期间施工开挖的土石方统一堆放在临时堆土场,塔基施工开挖的土石方基本回填,余土就地平整作为绿化覆土,开挖后的土壤应按表层土在上的顺序堆放至塔基中间,用于植被恢复。 (3)施工期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分类暂存,做好建筑垃圾暂存点的防护工作,避免风吹、雨淋,尽量缩短垃圾暂存的时间。废弃的混凝土等应按当地相关部门指定的地点回填或堆放,废包装物交有关部门回收利用,禁止将各种固体废物随意丢弃。 (4)塔基拆除后应及时对塔基基础进行处理,挖至塔基下1m处,恢复其原有土地功能,并进行植被恢复。 (5)拆除的废旧杆塔、导、地线等电气设备由建设单位物资部门回收处理,不得随意丢弃。塔基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水泥块)运送至政府部门指定堆放地点,塔基拆除后应及时开展迹地平整及恢复工作。 三、建设单位应依法进行运行期的环境管理工作。工程投入运行后,应在规定时间内按相关规定及时办理项目的环保竣工验收手续。 |